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,坐落在祖国聚宝盆柴达木盆地“金色世界”德令哈市都兰西路32号,毗邻资源丰富、前景广阔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。校园占地面积900亩,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,中高职在校学生6211人,与海西州职业技术学校实行“一园两校、一套班子,两块牌子,资源共享、管理有别、一体运行”管理体制。
学院自2014年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,省州共建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。目前学院为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理事单位,先后入列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;教育部“1+X”证书制度试点单位;全国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西北分部成员单位;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成员单位;中国-中东欧国家职业院校产教联盟会员单位;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会员单位;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会员单位;“中国高校众创空间”联盟成员单位;青海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;青海省信息技术职业教育联盟成员单位,青海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员单位。
学院现有教职工416人,高级以上职称34人,其中入选全省“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”人才计划1人,入选“西部之光”访问学者2人,入选全省“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”1人,入选全省“昆仑名师”1人,入选全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人,省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人,建成州级“名师工作室”7个,博士学历教师2人,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40人,专业技术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85%以上。
学院下设化学工程系、机电工程系、医学系、汽车工程系、教育系、经济管理系、生物工程系7个教学系部,公共基础部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2个公共机构,和1个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教学辅助机构。依托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产业优势,开设高职专业32个、中职专业12个,涵盖财经商贸、电子信息、交通运输、旅游、能源动力与材料、生物与化工、食品药品与粮食、医药卫生、装备制造、资源环境与安全等19个大类26个专业分类。2021年,学院应用化工技专业(群)入选青海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序列。2022年,海西州职业技术学校被确定为全省中等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建设单位,化学工艺、机电技术应用两个专业确定为全省优质专业(群)项目。建设“1+X”证书试点专业11个,建成省级优势特色专业6个、省级重点建设专业(群)3个,省级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业21个,州级重点建设专业3个,形成以化工专业为品牌,以机电、汽修、旅游、财经、医护、教育专业等为支柱,专业门类齐全的职业教育专业布局,“中、高、本”教育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。
学院共建成21个校内实训基地,181间校内实训(验)室,90多个校外实习见习企业,与省内3个经济园区56家企业签订校企协同育人协议,建成2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。学院创新推进“政校企”三方联动的合作办学体制改革,深化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机制,围绕柴达木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发展需求,与德令哈工业园管委会等签订合作协议,实行“订单招生,定向培养”人才培养模式,为学生实习就业开辟理想的通道。
学院与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、浙江金融职业学院、宁波职业技术学院、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、浙江旅游职业学院、温州职业技术学院、浙江开放大学、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职业教育中心、浙江省桐乡市卫生学校、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等东部重点职业院校,签订对口援建协议,共同搭建“浙江-海西”职业教育共建共享平台,形成“10+1”对口援建柴院模式。学院与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、酒泉职业技术学院、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深度合作,推进甘青教育合作交流成果,推进专业学科建设、师资培养、资源共享。与省内6家中职学校21家企业,开展中高职“联合办学”试点工作。
学院遵循“立德树人,创新创业”的办学理念,倡导“修德练技,笃学强体”的校训,弘扬“团结、勤奋、务实、创新”的校风,传承“厚德育人、博学授业”的教风,践行“勤学慎思、互勉笃行、全面发展”的学风。建校以来,学院持续深化内涵式建设,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。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和职业教育“三教”改革,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、“青年教师三年成长计划”“岗位大练兵”工程,推进活力柴院、美丽柴院、文化柴院、幸福柴院、平安柴院“五个柴院”建设和平安校园建设,以文化人,形成以章程为核心、内控为抓手、制度为保障的校园管理体系,坚持以学生为本、以教师为主,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培养并举,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。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2%以上。
学院医学系荣获全国“三八红旗集体”称号,全省“三八红旗集体”;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;全省节水型单位;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、全省教育系统校园文件建设示范校;全省五四红旗团支部;全省消防先进集体;海西州名校、海西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。